地址:莱州市开元路17号

电话:0535—7777215

面对校园暴力:我们能直接打回去吗?

分享到:
点击次数:727 更新时间:2019年01月14日09:00:01 打印此页 关闭

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刷屏,早已成为老生常谈的问题,遗憾的是,舆论的热浪一波连着一波,惨痛的事实也一起接着一起。悲痛的泪水遮掩不住往日的麻木和盲从,别让哭泣再次发生,校园暴力这个“牛鼻子”真的就无法制止吗?

  《人民日报》1月8日16时许发布消息:“1月8日上午11点17分左右,北京市西城区宣师一附小校内发生一男子伤害孩子事件。初步了解,共有20个孩子受伤,均已送到医院救治,其中3人伤势较重,目前生命体征平稳,无生命危险。嫌疑人已被当场控制。市、区公安、卫生、教育、应急等相关单位正在全力开展救治和调查工作。”

  在此之前,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刷屏,早已成为老生常谈的问题,遗憾的是,舆论的热浪一波连着一波,惨痛的事实也一起接着一起。悲痛的泪水遮掩不住往日的麻木和盲从,别让哭泣再次发生,校园暴力这个“牛鼻子”真的就无法制止吗?

  一、回头看一看:司法大数据分析

 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发布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。数据显示:2015年,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校园暴力案件共计1000余件。2016年案件量同比下降16.51%。2017年案件量同比下降13.37%。

  (一)超半数校园暴力案为故意伤害案件

  从审理法院来看,一审审结的校园暴力案件审理法院主要集中在河南、贵州、山东等地。与之相对的是,北京、上海等人口密集地区校园暴力案件量占比不高,案件量占比分别为2.35%和0.48%。

  从案件类型看,有57.5%的校园暴力案件为故意伤害案件。2015年至2017年,校园暴力案件中,故意伤害罪和抢劫罪近三年呈下降趋势,年平均降幅分别为24.62%和18.51%。校园暴力案件中,聚众斗殴罪和寻衅滋事罪在2017年有小幅增长,同比上升10.58%和14.08%。

  (二)校园暴力案多因琐事而起

  报告显示,校园暴力案件中,55.12%因发生口角、小摩擦等琐事而引发;因满足个人私欲进行抢劫、敲诈勒索、强迫卖淫、侮辱、强奸等犯罪行为的案件占18.08%。

  涉及故意杀人罪的校园暴力案件中,近七成因琐事而起,此外,21.74%是因感情问题引起,4.65%是为发泄个人情绪。

  (三)近七成故意杀人罪案件为预谋犯罪

  2015年至2017年,13.46%的校园暴力案件中有事先谋划情形,并且近三年案件量基本持平。在这些案件中,被告人实施犯罪目标明确、并进行了事前准备工作,其大部分原因为心怀怨恨或不满进行打击报复。在校园暴力案件中,69.76%的故意杀人罪案件是有预谋的犯罪。

  (四)宿舍在案发地中占比较高

  报告通过对校园内教室、宿舍等场所进行词频分析发现,有35.31%的校园暴力案件中出现了宿舍一词,而在这些案件中绝大部分案件的案发地就是在宿舍。在涉及故意杀人罪的校园暴力案件中,65.12%的案件出现了“宿舍”一词。

  (五)近九成校园暴力案件存在伤亡情况

  2015年至2017年,88.74%的校园暴力案件受害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伤亡情况。

  在校园暴力案件中:

  11.59%的案件受害人死亡;

  31.87%的案件中受害人涉及重伤;

  38.54%的案件中受害人涉及轻伤;

  27.94%的案件中受害人涉及轻微伤。

  此外,在校园暴力案件中,81.02%抢劫罪的被告人为未成年人,其中以16至18周岁为主。非法拘禁罪案件中未成年人占比最少。涉强奸罪和强迫卖淫罪校园暴力案件中,16至18周岁未成年人占比最大,呈作案年轻化趋势。

  以上内容引自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。有原因分析、有类型比较,也有危害后果的现成,从形式上看是一份完整、显示的报告,但是从中并不能得出面对校园暴力我们该怎么办?

  二、低头想一想:欲而不能还是能而不欲

  就在事件发生的前一天,北京晚报还报道北京校园整体安全系数最高,第二天就被打脸了,北京校园真的安全吗?是否保证校园安全?

  经过查阅网络等相关资料,针对校园暴力事件提出诸多的建议,从学生、家长、学校、政府、社会等方方面面提出了很多的整改措施,意见很多,囊括方方面面,议论很广,各个群体参与其中,实效很短,如风一阵佛拂面而去,烟消云散、风过数静,收效甚微。相隔时间不久,形态各异的惨剧又会发生,周而复始。为什么理想的结局频频被骨干的现实所打破,就校园暴力事件是我们不能制止还是不想制止?

  不作为就是能而不欲。显然,这样将略微有些武断,不过治顽疾就需用猛药。

  学生的不作为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,以隔岸观火之势成为议论校园暴力事件的一份子,而没有成为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积极行动者,意识支配行动,没有个体的杜绝校园暴力行动,由外而内的预防举措都显得苍白无力,这是应试教育下唯成绩论的败笔,有用的人才的才是推动时代巨变、社会幸福的栋梁之才。当然,学生的不作为责任不仅仅在于学生一方,需要各方时刻亮红灯,处处警醒。学生是校园暴力事件的种子,必须要保障校园暴力的种子不生根、不发芽、不结果。

  家长的不作为。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和环境,在很大意义就决定了学生的素养和性格,现在浮躁、功利的社会现实下,普通民众家庭多有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的夙愿,比较看重书面成绩,对于学生的安全保障、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,付诸的行动更不到位,至少家长应该保障学生安全到达学校,从学校能够安全到家。

  学校的不作为。学校好不夸张的说,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成年人的未来,从学校走出去就只能凭借成绩,这是绝大多数学生逃不掉的宿命。学校的安全教育更多的落实在专家讲座、校园宣传,而切实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的实际举措确有不足,每每发生暴力事件后各方针对学校的意见、建议为数不少,但是学校能够将其落实的不多,校园是暴力事件的土壤,不能肃清滋生校园暴力的土壤,就不能杜绝校园暴力的再次发生。

  政府的不作为。政府在校园暴力事件后更多的是慰问和问责,事后的举措不能代替事前的防范,加强校园外周边区域的安全保护是政府义不容辞的义务,为校园安全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更是政府的职责所在,思想上引导和行动上落实,引导校园安全成为学校、家长、学生的“必修课”。

  社会的不作为。社会氛围营造不起来,枝叶不相连就没有林荫大道,社会大熔炉的作用就是要让滋生校园暴力的萌芽止于萌芽,让危险烟消云散,在校园暴力事件中事后的社会议论更多的成为情感的喧嚣,没有安全的社会教育氛围和安全预防意识。

  仅凭事后处罚犯罪是不可能遏制校园暴力的,不作为就是其能够发生的源泉和缝隙,没有责任,压力传导不下去,安全阀就会松弛。由被动转换成主动,共同结成一张校园安全防范分大网,保护校园安全、学生安全,守护心灵的希望,守护未来的亮光。

  三、抬头望一望:保卫校园安全,主动有效作为

  (一)非武力应对

  学校对校园暴力必须有零容忍的态度和行动。非武力应对绝非简单的不还手,其方法也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告诉老师。我们生活在走向法治的社会,就算在成人世界,也不是一言不合就一个拳头上去的。未成年人的世界更应该避免武力的引导。

  规则意识需要学生、学校、家长共同培养,积极配合学校杜绝校园暴力,遵守安全规则,培养规则意识,法治的启蒙就在未成年人间落地生化。武力出击程度不可把控,且容易形成拉帮结伙违法甚至犯罪发生,引发受害者的报复情情。学生和家长都要学会理性处理嘲讽、暴力等易引发校园暴力事件的挑逗、引诱。

  自我保护的最终目的不是打赢“坏”人,而是保证自己的安全。要想保证自己的安全,从学生、家长、学校、政府、社会各方积极履行各自职责与义务,共同防护不安全事故发生,保护学生的安全成长和健康学习。

  (二)武力回应

  最迫不得已的回应方式就是武力回应,就是平时说的“打回去”。任何人都具有正方防卫的权利,只是未成年人未必都具有正当防卫的能力,且未必理解正当防卫的条件和限度,但是在面对校园暴力,特别的非学生的成年人对未成年学生实施校园暴力的情况下,武力回击是可行的,包括但不限于受害学生本人的回击。

  对于校园暴力犯罪依法严厉惩罚,作为国家以司法手段对校园暴力作出的正式反应,手段和结果是对其量刑的两个重要支点。尽管严刑峻罚的时代已经过去,刑法谦抑性甚为提倡,严而不厉的刑事政策也得到全面认可,针对无辜学校的校园暴力应当依法严惩,回应社会关切和现实需求。

上一条:强化农民工欠薪治理不可松懈 下一条:最高人民法院发布《关于依法惩治妨害公共交通工具安全驾驶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》
  • 发表评论
  • 查看评论
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。
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